【基督教徒和基督徒】以賽亞書一章10至20節
作者:李錦棠

去年有一本書《穿起西裝不會變高層,返了教會不會變好人》,內容指出「何謂三自信徒?自圓其說、自以為義、自我感覺良好……有時候,連我自己在台上講完道的時候,也不禁自問:「我是否只靠把口來傳道呢?」

在一章10至20節,上帝正是要指出以色列人這致命的問題。

第10至20節大概可分為三小段: 第10至15節指出有甚麼叫上帝不喜悅,第16至17節是有甚麼叫上帝喜悅,第18至20節是如何叫上帝喜悅。

第10節再次出現「聽」,不過今次就不是呼喚見證人,而是傳呼被告—所多瑪的官長和蛾摩拉的百姓。

我們首先看第10至15節:

以色列的行為—>上帝的回應

i)獻祭—> 我已經夠了(一11)……我都不喜悅(一11) ……我所憎惡的(一13)。

ii)守節期—>是我所憎惡的……我也不能容忍(一13)……我心裡恨惡,我都以為麻煩;我擔當,便不耐煩(一14)。

iii)舉手禱告—>我必遮眼不看;就是你們多多的祈禱,我也不聽(一15)。

從上表我們可清楚可見,以色列人做了很多想討神喜悅的事,第11節列出祭物的內容,如燔祭、脂油、公牛和羊羔並公山羊的血等,而第13至14節則列出各類的聚會,如月朔、安息日、集會、嚴肅會等,但結果換來的,卻是神不喜悅、憎惡、恨惡、不耐煩……。

第13節更指出「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」,「虛浮」原文可解作「虛無」或「空洞」,代表這些供物沒有實質的內容,單單有外表的形式,卻失去內裡獻祭的實際意義。簡單來說,以色列民內裡不一,他們的行為根本與獻祭的動作不相稱,他們累累行惡,雖然有奉獻,但並不代表他們真心悔改。因此,上帝厭惡的,不是獻祭本身,乃是獻祭的人。

那麼以色列人如何真正討神喜悅? 第16至17節指出:「你們要洗濯、自潔,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惡行,要止住作惡,學習行善,尋求公平,解救受欺壓的;給孤兒伸冤,為寡婦辨屈。」第16節有四個命令式動詞,前三個動詞並排,一氣呵成,包括「洗濯、自潔、除掉」,這樣鋪排為要表達上帝向人發出迫切的勸告,期望百姓快快回轉。

然後,第17節又連續使用五個命令式動詞:「學習、尋求、解救、伸冤、辨屈」,句子十分工整。整體來說,他們的信仰不應僅停留嘴唇邊,而是實踐在社會行動上,包括解救受欺壓的、給孤兒伸冤、為寡婦辨屈等等。在公義的神面前行公義的事。因此,上帝不是要求做足宗教上的活動,而是要我們活出宗教活動背後的精神和意義。

那麼,我們現在可以怎樣回應上帝的要求,這就是第18至20節所要說的事。 第18至20節出現四個「若」字:「耶和華說:你們來,我們彼此辯論。你們的罪『雖』(原文是if,即「若」)像硃紅,必變成雪白;『雖』(原文是if,即「若」)紅如丹顏,必白如羊毛。你們『若』甘心聽從,必吃地上的美物,『若』不聽從,反倒悖逆,必被刀劍吞滅。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。

曾有一首傳統詩歌《你的罪雖像硃紅》,歌詞正是引用一章18節:「你的罪雖像硃紅,主必使它白如雪」,於是乎,我們便慣常集中留意我們無論犯多少罪和多大的罪,主「必」使罪變成白如雪。然而,我們往往忽略了此節經文的上下文,正如前文的觀察,四個「若」字,一氣呵成,表達若要你的罪變成雪白,若要你的罪白如羊毛,接著的兩個「若」就是關鍵所在,「若」你甘心聽從,就必得到正面的結果,反之,「若」不聽從,當然就會有負面的結果。

因此,這幾節經文是要清楚指出,你可有不同的選擇,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,不過,你所選擇的,就要承擔你所選擇的後果。

不過,留意我們的選擇不是一個偽裝的選擇,正如第16節一樣,我們是真真正正來到上帝面前,回轉聽從祂的心意而行,我們的信仰是導人向「善」,不是導人偽「善」?

今年3月13日,美國總統在白宮玫瑰園召開新聞發布會,宣布國家緊急狀態,並在3月15日定為「全國祈禱日」,希望上帝幫助美國度過這次疫情。雖然有人懷疑和嘲諷特朗普(Donald John Trump)的舉動,究竟是真心抑或假裝,筆者在此不評論,反倒讓我想到在另一個世界裡,在無神論的國家,沒有假裝,但更沒有回轉,甚至這政權最怕人有思想,害怕人知道有偉大的上帝,人便會與這政權對抗,所以它讓人活在無神的國度裡。



聖經導賞

難解經文

學者文庫

讀經有妙法

金句精讀

靈食蜜語

基督徒常用語

聖經講座錄影

聖地風貌相片集

文以明道


聯絡明道 ::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
© 2021 明道社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香港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6樓6號室(地圖)
電話:2986-9968 :: 傳真:3013-9501 :: 電郵:info@mingdaopress.org